然而,另一组数据却揭示行业隐忧:新能源车进厂台次环比下滑13%,传统燃油车下滑25%,后市场产值环比骤降26%。
在这场冰火交织的变革中,自带机油轮胎引发的服务争议,正成为压垮汽服门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表面上看,拒绝自带件是门店的“霸王条款”,但掀开行业幕布,真相远比想象复杂:
网络购买机油轮胎,鱼龙混杂的真伪世界如何保证? 轮胎的翻新胎、库存胎更是存在肉眼无法辨别的隐患,一旦在高速行驶中出问题,往往就是严重事故。
一位汽车维修资深技师在视频号痛诉:“去年一台中端车,客户坚持使用自带网购机油,才跑3千公里,发动机异响加剧开不动了,我们内部诊断报告认为是油品润滑指标不达标所致,但这机油偏偏是车主自行购买并带入的,责任纠缠数月,最终几乎是我们无奈承受了一半损失才平息了诉讼威胁。”
并且,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的严格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使得汽服店即使未销售该产品,只要经手施工,都承担着无法完全撇清责任的忧虑。
在消费者眼中,换机油、换轮胎不过“倒油、拆装”几个简单动作。当某车主在论坛发帖质疑“凭什么收我120元工时费?”时,他未曾看到:
2、对轮胎的拆卸与安装不仅要求力度精准无损轮毂,还必须严格伴随动平衡校准以消除高速隐患;
3、旧油是否排放彻底、机滤更换位置是否精确影响后续保护能力——每一次专业的“操作动作”,其表面之下深埋着经年累月技术经验的凝结与品质承诺的重量。
“工时费收的是经验值,是保证安全行驶的承诺。”一位有二十年维修经验的老师傅如此强调。
利润压缩的生存危机之迫行业成本结构图揭示了残酷真相:在传统盈利模型里,配件贡献着80%以上毛利,很多店服务费很少,甚至不收服务费。
“如果只靠工时费,且按市场普遍接受的标准(如机油更换50-100元),再扣除员工工资与场地水电支出,只能大幅度亏损。”这迫使汽修店只能被迫选择“不做”,成为守住生存边缘的本能抵抗。
回归核心:服务价值的重构与透明化是基石服务价值的重构与透明化是基石。 “工时”的概念亟待更名换面,可具体细分为“基础服务费”(涵盖基本场地、人工成本)和“技术附加值”(针对复杂车型、精准操作、专项检测等)。
价目表必须具体化。例如,更换机油服务应明确包含:旧油彻底排空、新油精准加注、油液位确认、机滤标准更换、底盘例行基础检查以及旧件处理等项目。明示每一项价值支撑点才能重建用户对服务应有的尊重感。
对于无法规避客户自带配件服务的情况,行业迫切需要推行标准化的免责协议范本,其重点包含以下几点:
客户明确自购配件来源;清晰界定门店仅提供安装施工服务,不对配件的品质缺陷及由此引发的问题承担产品法定义的连带赔偿责任;详细记录施工前查验配件外观与基础型号内容的工作。
同时,行业组织应推动建立对拒绝“自带配件服务”门店的合理性理解标准,减少无理质疑带来的经营压力。
门店需要彻底告别依赖配件差价盈利的陈旧模式。强化诊断能力,在保养期间通过专业设备为客户提供车辆潜在问题的精确检测报告,将传统只更换机油、轮胎的体力劳动模式逐渐升格为预防潜在故障的技术服务。
工时定价,要建立清晰、详细的公示标准。参“分级透明价目”模板,不仅区分车型复杂等级对服务定价,亦明确标注如动平衡属于“轮胎安装”之外的增值服务,消费者可自主勾选所需项目——这种选择权清晰带来更高的服务满意度以及自愿为之付出的合理费用。
中国汽车后市场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消费者对自主权的追求无可厚非,汽服门店的生存需求同样正当。
当车主的自购权和门店的专业权实现有机融合,行业才能从目前互相伤害的零和博弈,走向可持续的价值共生。这不仅关乎几个轮胎几桶机油的争论,更决定着未来十年中国40万家汽服店的进化方向。
汽服门店拒绝自带配件的争议,恰似行业进化前的阵痛。当电商平台用补贴战摧毁价格体系,当消费者用性价比思维解构专业价值,当新能源车保养需求断崖式下跌,传统汽服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